专业定位
信息工程是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、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向传统信息产业迅速渗透,并与之深度结合的新兴专业。信息产业是我国目前发展最迅速、最活跃,并已深度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,已成为各个国家社会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支撑力量。根据世界技术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各国的具体情况,占领信息产业的制高点,增强企业竞争力,提高综合国力,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战略重点。近年来世界各发达国家竞相发展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,信息工程类人才的短缺现象将会越来越严重。目前信息系统正在向集成化、绿色化、智能化、网络化、多样化方向发展,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信息产业的激烈竞争,决定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,迫切需要高层次、复合型、创新性、高素质的信息工程专业人才。
培养目标
专业能力:在电子与信息工程的广泛领域、尤其是信息工程专业领域内,具有在工业界和学术界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的专业技术能力。
工程理念: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,能从工程原理出发,勇于挑战工作中的工程和非工程问题,并运用分析性的思维方式,综合信息,做出合理判断,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。
态度:积极主动,不断学习,与时俱进;诚实正直,负有责任心,在困难面前保持乐观、沉着镇定,努力为当地、区域与全球社会做出积极贡献。
领导力:善于沟通,在团队协作中逐步培养领导能力,知人善任,领导团队实现目标。
培养规格
学制:4年(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,实行弹性学习年限,但不得低于3年或超过6年)
学位:对完成并符合本科培养方案学位要求的学生,授予工学学士学位。
最低学分要求:信息工程本科专业毕业最低学分要求为143学分(2021级培养方案,不含英语课学分)。
培养要求:
(1) 工程知识:能够运用工程、基础科学和数学原理来识别、制定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。
(2) 设计解决方案:能够应用工程设计理念设计出满足特定需求的解决方案,并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公共健康、安全、福利,以及全球、文化、社会、环境和经济因素。
(3) 沟通:能够与广泛的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。
(4) 职业道德与责任:能够在工程实践中遵循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,履行专业职责;能够综合信息,在考虑全球、经济、环境和社会影响等诸多因素的情况下,做出合理有效的判断。
(5) 团队合作:能够在团队项目中展现领导力、创建协作包容的工作环境、设立目标、制定计划并实现目标。
(6) 实验与数据分析:能够设计并完成适用的实验,分析与解释数据,并基于工程知识的专业判断,得出合理有效的结论。
(7) 自主学习:能够完成自主学习,使用适当的学习策略来获取并应用新的知识。
(8) 能够掌握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知识及其应用,掌握微积分、基础科学、工程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的知识,并应用这些知识来分析、设计复杂的信息工程系统。
(9) 能够掌握高等数学的知识及其应用,如微分方程、线性代数和复变函数的知识与应用。
(10) 能够掌握信息处理方法的知识与应用。
课程体系
课程体系包括:通识必修课程(理工基础类、军事体育类、思想政治品德类、写作与交流类、劳育类),通识选修课程(人文类、社科类、艺术类、理工类),和专业课程(专业基础课、专业核心课、专业选修课、实践课程)。
专业基础课程为:电路基础、模拟电路、数字电路、模拟电路实验、数字电路实验、信号和系统、工程数学、工程电磁场理论、概率论与数理统计、微机原理与微系统。
专业核心课程为:通信原理、计算机网络、数字信号处理、数字系统设计、现代电子科学与技术前沿讲座 I、电子科学创新实验 I/II/III。
主要实践性教学包括:工业实习,本科生创新实验,以及各类国内外本科生学术竞赛等。
师资队伍
本专业已初步打造一支一流人才组成的师资队伍,包括院士(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、加拿大院士2人)、IEEE会士(4人)、国家杰青(1人)、深圳市杰出人才(3人)、及深圳市孔雀人才等学术人才,并初步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、创新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。师资队伍包括5位讲席教授、2位教授、2位副教授、2位助理教授和4教学工程师,学科背景包括智能感知与机器人、计算机视觉、自动化、物联网、传感技术、多媒体信息处理等。
教学条件
建立了工程导引实验室、通信与网络综合教学实验室、数字信号与图像处理实验室、语音信号处理实验室、DSP系统仿真实验室、无线通信创新实验室等教学实验室,实验室配备完备的基础电子科学和技术、信息技术实验硬件试验和测试设备和软件系统,同时搭建先进的机器人导航与控制、物联网、多媒体信息处理实验平台,为本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的学习提供充分的实验教学条件;同时教学实验室建立了良好的管理、维护和更新机制,充分满足教学需求。
与腾讯、大族机器人、优必选、南方电网、中兴智能汽车等逾20家知名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,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,实习岗位涵盖软硬件设计与开发、算法开发、系统测试等。